“冬至”可不止吃餃子這么簡單,還有這些知識一定要講給孩子......
2021-12-21 14:43
瀏覽次數:145
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,每年冬至日,有吃餃子的習俗。相傳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,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,包成像耳朵的樣子,做成一種叫“驅寒嬌耳湯”的藥物,施舍給百姓吃。后來,每逢冬至,人們便模仿做著吃,形成了習俗。
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。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。家家戶戶把祖先像、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,安放供桌,擺好香爐、供品等。祭祖的同時,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叩拜神靈,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,家和萬事興。
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,冬至這天,大多數廣東人都有“加菜”吃冬至肉的風俗。潮汕一帶有“冬節丸,一食就過年”的民諺,俗稱“添歲”?图胰苏J為,冬至時的水味最醇,所以,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。
杭州人冬至吃年糕,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。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,冬至吃年糕,年年長高,圖個吉利。
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,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。
在南方一些地區,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(冬至丸),取其團圓的意思。每逢冬至清晨,各家各戶磨糯米粉,并用糖、肉、菜、果、蘿卜絲等做餡,包成冬至團,不但自家人吃,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。實際上,冬至吃湯圓,是我國的傳統習俗,在江南更是普遍,民間也有“吃了湯圓大一歲”的說法。
俗語說“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”,冬至前后是養生進補的大好時機。在北方,號稱冬季吃賽過小人參的白蘿卜是必不可少的進補美食,而白蘿卜的絕佳搭檔是滋養脾胃的牛肉,兩種食材一個性溫一個性寒,兩者一起正好寒熱中和,“香”得益彰!要注意的是,這里,白蘿卜要切厚片,以便充分吸收牛肉的湯汁,最后,一定不能忘了加入風味鮮美的冬菜。
俗話說“冬至餃子帶喝湯,不怕身上起凍瘡”。餃子最初是一種防治凍瘡的食療方,是有“醫圣”美譽的漢代名醫張仲景為治療百姓耳朵凍傷發明的美食。如果冬至以后比較怕冷的,不妨吃些韭菜雞蛋、胡蘿卜羊肉、香菜肉餡的餃子,有助于溫補氣血,增加熱量。
就是我們的耳朵。耳朵不僅是長給大家用來聽東西的,懂得按摩耳朵還有不少保健功效。中醫認為“腎開竅于耳”,冬至以后,氣血運行不暢或者腎陽虛的朋友耳朵比較容易生凍瘡。
這個時候經常按摩耳朵,有助于腎臟的保健和氣血的順暢。最常用的三種按摩方式是拉耳垂、提耳尖和摩耳輪。
中醫理論認為,冬季在五臟六腑中對應腎臟,而腎臟又主封藏,是收納陽氣的關鍵,因此,在陽氣最弱的冬至前后,補腎陽是養生的主旋律。對一般人來說,溫補腎陽主要通過藥膳方式即可,最著名的“當歸生姜羊肉湯”就能很好地補氣補血助陽。
冬至這一天,還可以燉鍋姜母鴨,一來驅寒強身,二來增加節日氣氛。“姜母”要選老姜,取一只碗,加少許水,將老姜放在碗中研磨,磨出來濃汁,就是上好的調味汁。把煸好的鴨子及姜汁一同倒入,另加入適量甘蔗、陳皮、黃芪、黨參等食材,煨至鴨肉熟爛即可。
在冬至這天喝雞湯,可以補上一年。雞湯被人們視為“補身良藥”,多喝些雞湯可幫助人體氣血恢復,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能力,將流感病毒拒之門外。母雞的補益之功效非常高,許多久病、瘦弱之人都可用來來補身,老母雞不但能補氣補血,還可祛風,而且母雞愈老,功效越好。
冬至養生適宜吃點花生,花生具有“護心”功能;ㄉ诿耖g被稱“長生果”,常食花生,可促進體內膽固醇分解,不但可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,而且對防止中、老年人的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都有較明顯的效果。
中醫認為堅果多性味偏溫熱,多數能補腎,與冬季的對應臟器“腎”正好呼應。中醫認為核桃仁味性甘溫,有“黑發,固精,治燥,調血之功”。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,能補腎固精,潤肺止咳、化痰定喘,順氣補血。
冬至適宜吃栗子,栗子含有豐富的營養,如鈣、磷、鐵、鉀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B1等微量元素,可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。尤其適用于因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或者中老年人腿腳無力、小便頻多者。
桂圓又稱龍眼,能養心安神,有助緩解健忘、失眠,比如素食的人冬天常喝白菜湯,體質偏寒性容易手腳冰冷、晚上難入眠,這時把龍眼干、紅棗加姜煮水喝,通常能幫助入睡。另外,比較勞心的人也容易耗損心脾氣血,吃點桂圓更能有效達到補益功能。但要提醒的是虛火旺或有熱性體質的人,不能吃桂圓。
教兒且覆掌中杯。
路迷何處見三秦。
還應說著遠行人。
理郡無異政,所憂在素餐。
徒令去京國,羈旅當歲寒。
子月生一氣,陽景極南端。
已懷時節感,更抱別離酸。
私燕席云罷,還齋夜方闌。
邃幕沉空宇,孤燈照床單。
應同茲夕念,寧忘故歲歡。
川途恍悠邈,涕下一闌干。
一衰復一榮。
悉心地孕育著春天
